欢迎光临七宝山公墓!
殡葬立法须处理好民俗与规则的关系
来源:this | 作者:this | 发布时间: 2019-01-28 |

殡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使弱势群体在“在地球上和平”的过程中,有尊严地完成生命的最后一程,最大限度地尊重死者的意愿。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国家提供基本殡葬服务的方向和具体措施,解决了需要帮助的人“不能死”的问题。从这些具体规定出发,立法者在立法观念、治理思想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并进一步符合民意。然而,在众多的丧葬问题中,这只是一个小方面。立法者还需要对未来的改革措施应如何最大限度地尊重习俗和满足死者及其家属的愿望作出回应。

在复杂的社会管理领域,葬礼是一个相对单一和狭隘的问题,但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由于这一问题与风俗习惯和人民心理息息相关,即使是小的改革也可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的一些措施引起了公众的不满和强烈的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与措施的正确或错误关系不大,但几千年来可能没有考虑到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心理感受。

丧葬立法必须处理好传统民俗与纸上规则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民间传说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承、相互遵循的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在语言、行为和心理学方面,它是一个地区或群体中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固定习惯。这种习惯逐渐被内化为社会的“基因”,这是不可改变的,但要改变这种“基因”的人为规则,就必须体现更高的立法水平。殡葬改革实质上是一项社会习俗的改革工作。它只能依靠群众,而不能强迫群众。我们必须尊重当地的传统,否则很难取得成果。因此,在修改《殡葬管理条例》的过程中,首先要调查整理几千年来各地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如果在立法中不尊重习惯,结果就是习惯损害了法律的尊严。美国宪法被修改为在全国范围内禁止饮酒,但嗜酒的美国人很难改变他们的习惯。结果是每个人都把宪法当作笑话。最后,美国必须再次修改宪法,废除禁酒。这一教训值得殡仪立法者学习。虽然习俗未必代表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甚至可能相互矛盾,但立法者和管理部门应留出必要的时间让人们改变习俗,而不是“迅速地摆脱困境”。

实施火葬、改革丧葬、消除粗俗丧葬习俗、文明节俭地处理丧葬事务,无疑是丧葬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当然,我们也担心在许多地方埋葬是一种习俗,一些专家认为埋葬不会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有的地方实行“平墓”节约土地的措施,但也有反对意见认为这一措施没有节约多少土地……立法者和管理者应该创造一个讨论的平台,让人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提交法律审议之前,我们还应考虑举行听证会,让不同意见的人公开进行交叉审议和辩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最终的改革措施。在讨论、辩论和质证的过程中,有些观点之间可能还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只要充分沟通和理性推理,立法者总能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当然,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地改革的目的和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立法应给予不同地方适当的自治权。

我们注意到,以前有些地方实行丧葬改革措施时,管理色彩甚至“高官意志”都比较强。基层普通人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意见。

上一篇: